EAST  TURKISTAN  INFORMATION CENTER

Freedom, Independence and Democracy for East Turkistan !

 

INDEX:

 

EAST TURKISTAN HISTORY

 

WUNN NEWSLETTER

 

ARCHIVES & PICTURES

 

人权

 

    生态环境

 

UYGHUR MUSIC

 

UYGHUR ORGANIZATION

 

REAL MEDIA FILES

 

 联系我们

 

GUESTBOOK

 

DAILY WORLD NEWS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 

东土耳其斯坦信息中心 2006

 | |   东突   | |  中 国  |   |  台 湾   | |  国 际 | |
2006年3月29日 

大城市里流浪维吾尔“无家可归者”的命运

《东土耳其斯坦信息中心研究部》

我们的概念里“无家可归者”的含义是,在自己的家乡因政治 经济 社会及其他原因无法活下去,寻找生路在它乡流浪的人群,这些人是没有资本 没有社会关系 吃住没有着陆,他们能依靠的只是他们热乎乎的躯体及祈求上帝。

近年来我每次碰到刚从祖国到国外或者回国探亲的维吾尔人 问起“祖国的情况怎么样?”时,我能听到的主要答案之一 就是“哎---别谈了,在城里到处都是从乡下来的无家可归者!”。

最近在慕尼黑市会见了一个刚从乌鲁木齐来的 并且不愿透露姓名的维吾尔人,据他说“无家可归者”问题 目前在乌鲁木齐成立主要的社会问题,尤其是近年来从南疆来的“无家可归者”迅速增多,他们当中不算很少一部分靠着少量资本 到达城市碰运气的人外,绝大部分是身无分文的农民,他们当中运气好一点的主要从事定时工,宰羊,拉车,有点宗教学问的在墓地给别人念经,餐厅里洗碗。。。。。。。

等等事务,找不到工作的 就在街上流浪。他们的落脚地是城里人地库房,地下室,城外山脚下的没点没水的简陋房屋。以前维吾尔语“无家可归者”仅仅指的是男孩子,据从乌鲁木齐来的朋友介绍,如今时代发展流浪男孩儿队伍添加了流浪女孩儿,甚至8-9岁无家可归的女孩子做保姆及干家务为生。仅在一个厅的家属院里就有几百个保姆。

他们绝大部分是来自 喀什 和田 阿图什 阿克苏。这些可怜人当中有点能赚钱的有幸每年回一趟家看望父母,大部分祈求上帝“来年能好一些” 就这样几年都回不了家,节假日流泪祈祷减轻心中的痛苦。

听到这些悲惨的情况时有人会问“受这种罪,不如再苦也跟着父母好呀?”,似乎这个问题很合理,但是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在家乡面临何种程度的苦难,按照维吾尔民族的传统 他们有一点可能性的话 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家园,俗话说的好“金窝银窝 不如自己的狗窝”。

如果他们在家乡有点生路 就决不会选择流浪,大城市里无家可归孩子的绝大部分来自 和田 喀什 阿图什 阿克苏等地,就说明了这些农民子女为何选择了流浪。

众所周知,80年代初中共当局提出了“扶贫”口号 并且该口号也针对南疆地区,当时南疆11县 列入了中共当局制定的“全国最贫困100县”内,中共当局把“扶贫”口号喊了十几年 但是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没有明显改变,当然这些地区建起了高楼大厦 商业中心及豪华宾馆,街上跑着豪华轿车 但是表面上的这种变化宣传为“发展”,实事上不外乎就是自我欺骗,因为“发展”以词指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生活在这些地区人民绝大部分是维吾尔农民,他们根本不需要这种虚伪的“发展”,之所以他们穷 是因为无法承受的负担,缺耕地,缺乏水资源,没有发展农业所需的水道及水利工程,没有机械化农业 还处于原始状态,没有有力的防灾措施。。。。。。

等等,如果中共当局如今投入城市的资金中能把一部分投入乡村的话 维吾尔农民也不会被迫离乡成为流浪 无家可归者。

众所周知 中共有个著名的口号“由农村包围城市”,中共在中国内地省份一直执行这个口号的精神,也就是为了防止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,重点发展农村经济,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中共当局在维吾尔地区执行的正好相反 “由城市包围农村”,原因很明显 因为在这些地区当地人民的80%在农村 就像美国一些城市见不到几个印地安人一样,维吾尔地区也同样 像乌鲁木齐等一些大城市里也很难看到维吾尔人 只在乌鲁木齐使市 二道桥一带能看到维族人,这就是中共在维吾尔地区放弃农村,发展城市的原因!

如今观察维吾尔地区乡村的话 维吾尔农民仍过着非常贫困生活,农业处于原始状态,虽然经过了多少年代 但是维吾尔农民的负担 没有减轻 反而一年比一年重,这就是维吾尔农民抛弃家园 选择流浪的主要因素。如果注意这些无家可归者的话,他们大部分都是学龄少年,本来他们是维吾尔民族的未来希望,遗憾的是一个无情的政治体系及年代 渐渐地毁灭着一个民族的下一代。
 


© Uygur.Org  21.04.2006 19:52:13  A. Qaraqaş